「芝能汽车」联合「2030出行研究室」一起进行跟踪和分析美国汽车和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
前段时间有韩国汽车集团高管发表一些让人不太舒服的言论,背后的原因是韩国汽车产业正面临转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对韩国汽车产业的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是有意义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是韩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而三星、LG和SK等大型集团也涉足汽车业务。
作为韩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引领者,现代汽车集团计划通过持续投资,加快向电动汽车的转型。该集团计划在2032年前投资约109.4万亿韩元(约850亿美元),其中约35.8万亿韩元(约278亿美元)将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包括:开发新的电动汽车平台、下一代电池技术,并进行产能转移,同时推动软件创新的新业务。
同时,该集团计划提高在美国这一最大市场的本土电动汽车生产率,将电动汽车产量份额从0.7%提升至70%。
现代汽车集团的年度电动汽车销量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200万辆。为实现这一目标,现代汽车将投入新资金用于电动汽车和电池开发,并力争实现10%以上的利润率。
现代汽车集团旗下包括现代汽车、起亚和捷恩斯等品牌,在电动汽车新时代下正在转变其角色。现代汽车的首款专用电动汽车IONIQ 5已经取得成功,吸引了高端市场的消费者。第二款专用电动汽车IONIQ 6备受关注,被认为是市场上最符合空气动力学且最节油的电动汽车之一。起亚则通过其首款专用电动车型EV6成功改变了其“廉价品牌”的形象,并计划通过推出首款三排电动SUV EV9来进一步利用这一势头。
Part.1
现代集团的IMA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标,现代集团计划引入新的电动汽车平台——集成模块化架构(IMA),以取代现有的E-GMP平台。IMA平台具有显著的进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它采用80多种通用模块的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车辆细分市场的需求。这种灵活性可以提高开发过程的效率,最终降低成本,并将成本节约的优势传递给消费者。
预计到2030年,IMA平台将为现代、起亚和Genesis品牌一共推出13款全新专用电动车型。
Part.2
现代汽车对电池的投资
除了平台升级,现代汽车还计划在电池领域进行投资,投入约9.5万亿韩元(约73亿美元),以提高电池性能和竞争力。
新平台IMA将采用下一代NCM和LFP电池,以提高续航里程并降低成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预计在2025年左右,首次推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高低温效率的LFP电池。此外,现代汽车还与SK On和LG Energy Solution等外部合作伙伴合作,以建立安全的供应链,并加速固态电池的开发。
现代汽车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产量的比例将从当前的8%大幅增加至34%。为此,现代汽车将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 将内燃机工厂转型为电动汽车生产线,
● 并新建专用电动汽车工厂。
现代汽车的第一家电动汽车专用工厂正在佐治亚州建设中,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运营,年产能预计达到30万辆。同时,现代汽车计划在韩国建立另一家专门的电动汽车工厂,计划于2025年开始量产,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此外,为加强运营和降低供应链风险,现代汽车计划大幅加强本地化工作。在美国市场,现代汽车将本地化率目标从0.7%提高至75%。对于欧洲市场,本地化率的增长将较为温和,从7%提升至54%。
Part.3
其他业务和风险
现代汽车还计划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机器人技术和先进空中机动性,在2024年之前开发名为Tital的软件平台,并计划在2027年后推出自动驾驶专用汽车(PBV)业务。
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萎缩,现代汽车将停止另一家工厂的生产,把产品矩阵进一步精简。
面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现代会扩大电动汽车的本地生产和零部件本地化,最主要是电池领域的合资建设,包括在印尼的10GWh和美国的60+GWh,后续还有合资电池工厂。
现代汽车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电动汽车工厂,是希望利用相关税收抵免政策。
这些举措旨在使现代汽车集团在可持续移动出行领域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其电动汽车销量目标。
除了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和本地化战略,现代汽车还计划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机器人技术和先进空中机动性。该集团计划在2024年之前开发名为Tital的软件平台,并计划在2027年后推出自动驾驶专用汽车(PBV)业务。同时,为应对中国市场的萎缩,现代汽车将停止另一家工厂的生产,进一步精简产品矩阵。
面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现代汽车将扩大电动汽车的本地生产和零部件本地化,特别是在电池领域的合资建设,包括在印尼建设的10GWh工厂和美国建设的60+GWh工厂。此外,现代汽车计划在美国佐治亚州建立第一家电动汽车工厂,以利用相关税收抵免政策。
通过以上举措,现代汽车集团旨在在可持续移动出行领域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其电动汽车销量目标。
————————————
2030 Mobility Research Laboratory
中国首个全部由博士组成的汽车新出行深度研究组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