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品类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习诗书勤勉笃实,崇尚志节情操,慎重于财物的取与,言谈举动威仪恭谨,这是爱惜名誉;竞相自我标榜,迎合谄媚权贵,行事专取怪异偏激,表现与众不同,惯于模棱两可,摇摆不定,这就是求取名声,沽名钓誉。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爱惜名誉的人,宁静而无所求;沽名钓誉的人,浮躁而拙于应付。
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以市哉?
毁辱身家,败坏名声,没有不是因为这些的。求取名声正是败坏名声,名望又那里是强求得来的呢?名者,谤之媒也,名声大就会招惹嫉妒,树大招风。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越是处理难办的事,越应该宽大包容;越是和难处的人相处,越应该厚道,越是紧急的事,越是要缓和周到。
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如果心浮气躁,固执己见,急于求成往往败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一定要有涵容,纔看出德行的广大;必须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小不忍则乱大谋。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闇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胡成胡久。”
明朝学者吕新吾说:“要为天下做好事,既要审度自己的德行能力,又要观察时机,选择用人。"贪图私欲就难以成就大事,众人的愤怒不可侵犯’,这句话,不只是胡作妄为的人要慎重考虑;即使是用大公无私的心,办正大光明的事,也要懂得调和人心,把理论方法说明白,使众人信服遵从;然后事情纔能成功、长久。凡夫多数没有远见卓识,如果让小人无法得到私利,利用大众一起来反对,即使有好办法,又怎么能够成功、长久呢?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不懂装懂,正是愚痴到极处;没事找事就叫薄福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我有一句话请您记住,世间苦人都是自找麻烦的多。”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事情没来的时候,要戒茍且偷安;事情来的时候,要戒慌乱无序。
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闲,就不会粗心疏忽。未雨绸缪,纔能处变不惊。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鍊心法,更无鍊事法。鍊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学者刘念台说:“学道的人遇到事情不能应对,就是心性有缺陷的地方。只有修炼心性的方法,没有修炼事情的方法。修炼心性,主要就在心中不存一件事。心中无事,纔能事事圆满,这是修行静心工夫得力的地方。”
真心无念。心中有事,皆是妄想烦恼;清净心生智慧,纔能解决问题。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处理事情最忌讳急躁。一急躁,安排自己都来不及,那里还能从容办事呢?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评论他人要选取他的长处,婉转体谅他的不足;做事要先看事情的危害,而后再考虑可能的利益。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没有成见,就能公正无私;不存我执就能明辨事理。
旁观者清,就因为心中没有成见、我执。
接物类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要求自己,要从没有过失中找过失,不但长养德行,也能避免灾祸忧患。对待他人,要从过失中找没有过失,不但自己存心厚道,也能化解怨结矛盾。
修身要严格,待人须宽厚。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怎么样息除毁谤?“无须辩解”;怎样化解怨恨?“不要争执”。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别人毁谤我,与其善于辩解,不如包容他;别人侮辱我,与其防范他,不如感化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喫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大小须辨别清楚,方知取舍。一己之私、名利享用为小;众生福祉、法身慧命为大。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他又说:凡事不能想着占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要争取的,我自己得到,众人就都会怨恨我,怎么能够安然享用呢?我失掉便宜,众人的怨恨就消除了,我反而可以高枕无忧。所以终生失掉便宜,就是终生得到便宜。这是我几十年经历所悟出的,一定要遵守!千万不能疏忽啊!
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我一生没有受太多小人的侮辱,只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能及早转弯回头。
这个道理就如同水一样,水直流,遇到障碍物,它就转个弯往旁边流,不受阻碍。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
忍耐与谦让可以消除无穷的灾祸与悔恨。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切灾祸由来,都是从不能忍让而来的;能忍让,灾祸与悔恨,即可消除于无形。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分寸。”
古人有句话说:终身让路给别人先走,自己也没有减少一分一寸道路。
这是比喻形容,让是不会有损失的。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担当重任要有实力、愿力、勇力,而不能任性使气;和难以相处的人相处,要有智慧引导,少用言语劝谏,身教重于言教。
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
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追迫太紧,以免其拼死反扑;明知道是掩饰的借口,不要过于攻击,以免其反咬一口。
恩怕先益后损,则恩反成雠,前功尽弃;
威怕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施恩于人怕前边很丰厚,以后减损,欲望不能满足,反而恩变成仇,前功尽弃;威严不能先前宽松,以后严厉,就会约束不了,招来怨恨。
恩威之间,要有智慧判断,纔能发挥正面效果,防止弊端。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善于运用威德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运用恩泽的人不随便施与。
轻易发怒,人反而没有畏惧心,而不尊重;以德服人,纔是善用其威。施恩给人要恰到好处,要看情况,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施一杯水,会永远感恩。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轻易相信一面之词,就随便发言评论,是听话的大忌;激励而过于严厉,是劝善的大忌。
见未真,勿轻信;知未的,勿轻传。听人讲话传达信息,要持保留态度,经慎思、明辨,证实无误,乃可相信。责备别人改恶归善,,愈刺激他,反弹就愈厉害,增长他烦恼。要他好,方法不对,所得就会是反效果。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吕新吾说:“引发人的惭愧心,小人也能使他回头成为君子;刺激人的自尊心,君子也会恼羞成怒,使他变成小人。”
这一段是讲,要帮助一个人改过,成为一名君子,要引发他的惭愧心,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受到言语刺激而不发怒,这个人若不是宽宏大量,必定深藏心机。
这一段是讲观察一个人,刺激他而不会生气,一种是有大心量,有涵养的人;另一种是怀恨在心里,没表现出来,而另有意图。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忌尽言。
处理事情要留有余地,劝善切不可竭尽直言。
这是讲,凡事都必须留一些空间,纔有缓冲的余地。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不直的木材憎恶绳子,因会暴露它的缺点;坚硬的石头害怕开凿,因为会触到它的痛处。劝善的言语,不能不谨慎啊。
这一段所讲,是一般人有一些坏的毛病习气,不喜人去指责他。劝他改善,要看他能接受多少,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可不慎重观察。如喜喝酒的人,劝他不能接受,反而喝的更多。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言,非善道矣。”
吕新吾说:“劝善要看对方的接受程度,还要尽到长善救失的责任。不能指责他的忌讳,不要尽情数落他的过失,不要针对个人,不要过于严峻,不要长篇大论,不要重复不止。如果犯了这六条忌讳,即使言论忠正,也不能算善于劝谏了。”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又说:“谈论别人要存三分厚道,不只可以远离灾祸,也给他留有余地,可以遮盖过失,有触动他悔悟的机会,为他保存名誉。就像天地,有涵容万物、蕴蓄生长的气氛。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行事言语过分激烈,让人敢怒而不敢言,就是折损阴德的地方。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
凡是劝谏别人,不能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必须先赞叹他的长处。人心喜悦就容易接受劝告,愤怒的时候就难以接受别人的话语。
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雠,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善于感化别人的人,心意诚恳,态度温和,情绪和缓,言辞委婉,包容他的缺失,想到他能力智慧有达不到的,体察他的苦衷。根据事情讲解劝说,随时开示教导。他因我们的诚恳而乐于接受,因投其所好而欢喜;感动于督促责罚的宽厚,惭愧自己的不成材。人不是无情的木头石块,没有不愿长进的。我如果嫉恶如仇,他无地自容,就会不惜同归于尽,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难了。这是教育的悲哀啊。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古圣先贤说:“能够觉察别人的欺诈,而不说出来;受到别人的侮辱,而能不动声色,这里边意味无穷,也会得到无尽的利益。”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品论他人的过失,应当推究他最初发心,或许有不得已的地方,不能只是执着于后来的行迹;择取他人的善行,应当根据他实际的行为,不必向深处追究他的动机。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吕新吾说:“对世道人情,只找淡薄的地方;说到人心,只想恶的方面,这是自私而且刻薄的想法,不是长养厚德的道理。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自己修行以心地清净为最重要,处世接物以言语谨慎为第一。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最大的恶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多来自说别人的是非。谈论别人的缺点,如果对方有道德涵养,就会丧失我们自己的德行;如果对方是阴险小人,我们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面对刻薄急躁的人,我用宽大的心量容受他;面对阴险邪恶的人,我用坦荡无私的态度对待他。
仄(zèㄗㄜˋ)倾斜、狭窄义。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约束自己要有秋天的肃杀之气,严格要求;待人处世要像春风拂面,和煦温暖。以要求别人改过之心,回头来要求自己;以原谅自己过失之心,去原谅别人,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大喜的时候不要许诺给人物品,大怒的时候不要答覆别人的书信。欢喜的时候随便讲话,以后往往失信;生气时候口不择言,往往有失礼的地方。
大喜大怒时,情绪失控,往往感情用事。在这个时候,不宜处理事情。等心情恢复平静,再处理之。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老生常谈,确是世出世间修行要领。但习气深重,虽然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很难改过来,奈何!今有一方便,论人非时,以当人为自己善知识,他的错误,就是教我们不要犯与他同样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渐有转机。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
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当面奉承的话,有见识的人未必会心里喜欢;背后议论他人,被伤害的人往往如刻骨切肤,怨恨难平。
这是说,讲话不能绮语,编织美丽言词取悦于人,礼不妄悦人;也不能恶语,随便去批评人。善护口业。
谀(yúㄩˊ)美言取悦于人。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面对事情要先考虑别人的难处,议论他人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过失。
设身处地,换个立场想,如果我是他,将如何?常对换立场,即能替别人着想。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施惠给人不在于大小,在于他最需要的时候;怨恨不在于多少,伤他人之心一点点,就结下深怨,不可不知。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不要因为微小的嫌隙就疏远至亲好友,不要因为新近的怨恨就忘记往日的恩情。这是做人的道理,人与人相处,总要想到别人的好处;别人的过失不要放在自己心里。如此,我们心里都是好的,没有坏的。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刘直斋说:“好合不如好散,这个话非常有道理。合是开始,散是终结;能够愉快分手,就是全始全终。凡是处理一件事情,与一个人交往,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这是非常重要,往往人与人相处,开始时很好,到后来不懂处理善后,闹得不欢而散,甚至结怨。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
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严守心念拒绝外境诱惑,要像一团烈火,把一切物欲烧的干干净净;放宽心胸对待同伴,就像一片春日的阳光,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和煦。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雠,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凡事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名誉、命运,即使见闻真切确实,不能随便宣扬,要知道隐恶扬善。但凡一句话会伤害自己的仁厚,即使是戏论闲话,也不能随便出口。与人结怨、招惹灾祸、折损阴德,都是因为这些。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遇到事情只是一味的镇定从容,即使事情纷繁,如同一团乱丝,终究能理出头绪;对待别人没有半点虚伪欺诈,即使对方像山中精怪一样狡猾,也会受感动,而能以诚相待。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于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公正就生智慧;真诚出生智慧;从容就生智慧。
公正生智慧,因为不被私欲蒙蔽;真诚生智慧,因为不夹杂虚伪;从容生智慧,因为不被迷惑淆乱心思。此是治心功夫,需常提起观照也。
真诚、清净、平等,开发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而不是世智辩聪起作用。
从心不中正、不能推己及人而来的。自己就已经不好了,怎么还有闲情去责备别人呢?”
言人恶,即是恶;实则见人恶,就已经是自己的心造恶业了。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批评人的坏事不可以太严厉,要考虑他的承受能力;教人行善不要标准太高,应当让他能够遵从跟上。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有些事情急切间不能表白,推延缓和或许自然明白,不要急躁而加速其暴戾凶残之气;有的人控制太严不肯服从,放纵听任或许他自己会受感化,就不要太苛刻,反而加重他的顽固。凡事都不可过激。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对自己的习性不能放任,要用逆境磨炼克服,原则就是一个忍字;对别人的性情不能违背,应当顺从调教,方法就在一个恕字。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想要议论他人,先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首先了解自己。
推己而后及人,自度纔能度人。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内不正。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凡是受外境转移控制,都是因为内心修持不足;凡是被邪说动摇,都是因为内心不正。现在的人见到别人的恭敬或者轻慢,就随之欢喜瞋怒,都是属于重视表面。这个迷惑不能破除,这一生常被境转,心情忽冷忽热,不得安宁。
佛法是内学,尤其要辨别内外两字,纔有用功下手处。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小人以打听君子的过失为乐,君子耻于听闻小人的恶行。存心厚道还是刻薄从这里分辨,人品德行高低就从这里区别。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兴旺是衰败的开始;福报是灾祸的根本。物极必反。
后记: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摘自晚晴老人《改过实验谈》讲稿)
高深玄妙的理论、修行证果的顺序,自然是佛经讲的最为详细。然而我们初学的人,修养身心、砥砺德行、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虽然佛经中也有说到,但儒家说得更加明白具体,适合于初学。所以我经常引用这些格言,当作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的一个助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