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3年6月13日), 央行进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0%,此前为2.00%。
(资料图片)
央行再度降息!而且本次降息的幅度较大,一次性调低幅度达到10BP!
而上一次7天公开市场操作降息,还要追溯到2022年8月。
我们可以大胆预期:15日的MLF利率、20日的LPR利率可能也会同步调低。
实际上,如果以银行间市场DR007来看,央行更多的是向市场靠拢,因为DR007已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低于央行7天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此前,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相继调低,本次7天OMO利率降息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宽松之旅,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货币宽松结束的迹象。
货币宽松进行时
易纲行长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针对利率专门强调:
1、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简单地说,正常的货币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政策的情况;
2、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均衡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中央银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
因此,利率成为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而一年期MLF利率,既是贷款利率LPR定价基准,也是同业存单和国债收益率的锚,是央行连接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主要利率某些人,是最重要的利率之一。
在2022年,央行整体上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以来,央行在货币政策上以宽松为主要方向,总量工具与结构性工具并用,并且在货币政策上作出非常多的创新。
总量工具,包括降息与降准。实际上,如果从总量工具上来看,我们仍然处于2021年7月以来的货币宽松周期当中。
市场总是感觉央行总量工具动用的比较审慎,实际上从时间线上来看,央行对于总量工具使用仍然是近年来相对频繁的。
本轮总量型货币政策宽松始于2021年7月,而且央行其实分了多步走:
第一步是降准,央行于2021年7月、12月分别降准;
第二步是降息,2021年12月20日调低一年期LPR利率(幅度为5BP),2022年1月17日调低一年期MLF利率和7天OMO利率(幅度均为10BP),并在1月20日,调低一年期LPR利率(幅度为10BP)和五年期LPR利率(幅度为5BP);
第三步是降准,央行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第四步是降息,2022年5月20日调低LPR利率;
第五步仍然是降息,8月15日MLF降息10BP之后,8月20日,一年期LPR降息5BP,五年期LPR降息15BP;
第六步是降准,11月25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此次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第七步是2023年3月降准。
第八步是本轮降息,很有可能伴随MLF和LPR降息
当然在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上,央行进行了创新,最大的创新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2022年4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从市场结果来看,本次改革基本上达到了存款利率下降的政策初衷,为贷款利率下降奠定了基础。
当然,考虑到目前储蓄率偏高的事实,未来存款利率仍然有市场化降低的空间。
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这基本实现了房贷降息的效果。
同时,央行通过各种方式,同步降低了国内贷款利率。但是对于实体经济来看,当前的贷款参考利率LPR仍然相对较高,因此调低LPR利率非常有必要。
2022年,央行还历史性的向中央财政上缴总额超过1万亿元的结存利润,已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
而2022年央行进行力度最大的,仍然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已实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再贷款等,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结构性工具诞生。
会再次调低MLF和LPR利率吗?
上一次全面降息(降低MLF利率和LPR利率),已经是2022年8月份的事了,
虽然2023年3月份有过一轮降准,但是对于目前的国内经济来说,降息可能是更有必要的选项。
2023年6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通胀数据: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0.2%,5月PPI同比下降4.6%。
PPI已经连续8个月为负,且同比下降4.6%显著高于4月3.6%的降幅,为连续第五个月降幅扩大。
考虑到目前的利率水平,国内实际利率已经为负,降息是目前最可取的选项。
如果说居民房贷和消费因为疫情导致短期的冲击,那么在疫情结束、主要城市解封之后,应该能看到房贷和消费的快速恢复,这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现在,最怕的是房地产和消费的长期向下拐点开始形成。疫情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破坏是巨大的。居民收入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而支出端(比如房贷)是刚性的,这意味着居民能够拿来改善住房、提高消费的资金是减少的,一旦这种负反馈形成,对经济的打击是很难想象的。
进入2023年以来,大部分人都能够感觉到经济复苏的难度。
居民部分融资需求的持续收缩,短期来看是由于收入端的冲击,深层次原因则是居民杠杆率已经接近极限,没有太大加杠杆的空间。
居民端的杠杆已经连续两年没有新增了,这说明居民的潜在购买能力已经充分挖掘,居民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已经到达可接受的最高水平。
在居民杠杆率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想要居民提高融资需求,只能做大分母,就是提高居民的总资产。
市场现在预期国内资产负债表衰退,我们并不赞同。在中国进入低利率社会以前,完全谈不上资产负债表衰退。
因为现在的情况是,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扩张到最大限度。一旦降息到低利率水平,国内社会融资规模会很快起来。
在市场需要救急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针对特定主体指定的,不具备普适性,不能解决更多人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成本,想要让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惠及大多数人,降息是最有效的工具。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融资成本,降息显然是最好的方式。
央行在货币市场的宽松,主要是通过两个手段来达成:降准、OMO操作。
我们知道货币市场资金面的宽松与否,基本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与准备金率成反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高信用创造水平,对于需要救急的经济体来说,降准是最合适的货币政策之一。
央行自2021年7月开始,便开启本轮降息周期,或者可以说,本轮货币政策宽松之旅,是从2021年7月份降准开始的。
2021年7月、12月、2022年4月、2022年12月、2023年3月央行五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最大程度上呵护了货币市场稳定。
可以看到,自2021年以来,DR007一直保持在稳定较低水平。
当然本轮货币市场的宽松持续时间之长、利率之低,即使是放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可惜的是,货币市场的低利率和充沛的资金,并没有向实体经济溢出,资金一直在金融体系空转。
16年以来,货币市场持续宽松基本不会超过半年,只要资金宽松持续两个季度,央行就会小幅度试探收紧,防止金融体系过度加杠杆,而本轮宽松持续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两个季度。
银行密集调低存款利率
近期,全国各类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
6月9日,在5大国有商业银行调低存款利率之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将同步调低存款利率。根据相关信息,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将从6月12日起,跟随国有银行下调部分期限的存款利率。即将下调的存款利率包括挂牌利率和定期存款产品利率,下调幅度或至少达到15个基点。
6月8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从此前的0.25%下调至0.2%。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3年期定存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
实际上,2023年6月份以来,中小银行已经开启新一轮存款“降息潮” ,部分定存品种最高下调30个基点。多家中小银行密集发布公告称,调降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款品种利率。这是5月15日以来,商业银行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自律上限下调后,中小银行开启的新一轮存款“降息潮”。此轮存款利率下调主要集中在1年至5年期定期存款,下调幅度集中在5个至30个基点之间,部分定期存款品种最高下调30个基点。
2023年4月份是今年第一轮存款降息。包括广东、湖北、陕西、河南等多个省份的中小银行纷纷发布公告,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涉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不同期限调整幅度不同。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指出,近期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主要是上次没有调整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
邹澜指出,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实际上,2022年存款利率也经历了两次下调,分别是在2022年4月和9月。
2022 年 4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 1 年期 LPR 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2022年9月,部分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于近日下调存款利率。具体为: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三年定期存款下调15BP,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下调10BP。
如果说存款利率需要考虑10年国债利率和1年期LPR利率,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自2023年春节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下行趋势,因此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来看,存款利率有进一步调降低的空间。
对于商业银行或者说经济体系来说,也许调低存款利率是一个较优的选项。
通过降低存款利率,给商业银行适度减负,降低部分负债端压力,能够激活银行体系的放贷意愿,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2023年4月份,部分上市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2022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
从资产端来看,由于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有一定的提升,而随着贷款利率的逐步下行,商业银行在资产端的收益也受到影响。
从核心指标净息差来看,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行,已经是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低。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合部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需要引起重视。
在贷款利率不太可能调升的背景下,想要净息差保持稳定,那么调低存款利率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同时降低目前的存款利率,其目的也是降低目前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鼓励老百姓消费。
2022年,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变化,就是存款的大幅增长,如果消化这些存款,将存款向消费转化,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国内疫情导致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在此情况下,降低储蓄鼓励消费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降低存款利率,让存款的机会成本提高,则是鼓励消费的重要手段。
在本质上,这和2020年央行降低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一个道理。
2020年4月7日,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降低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就是要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效率,尽量不要把钱放在央行,而是应该鼓励银行把钱放入实体经济。
让老百姓降低储蓄去消费、让银行降低超额准备金去放贷款,其用意都是为了刺激实体经济。
存款利率在中国利率体系应该是最重要的利率之一,基本上决定中国银行体系的负债成本。
实际上,2021年2月4日,人民银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存款管理工作。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近年来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管理,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取得了积极成效。
会议强调,存款利率定价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
所以,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不会调整存款基准利率,要想实现存款利率的降息,只能变相通过将存款浮动上限下调的方式。
存款利率制度的任何变动,都直接影响超268万亿的存款定价,效果立竿见影(假设活期存款也降息的话)。
从目前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来看,各家银行的存款成本、存款问题差距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从存款来看,各大银行2022年的存款规模较2021年有明显提高,但是存款成本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提高,这说明银行在负债端的压力非常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