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收获》第三期上的《欢迎来到人间》,接着读第二期上的长篇小说《观相山》。
《观相山》的作者艾玛没有毕飞宇那么有名。查了百度才知道,她是住在青岛的一位女作家,此前主要写中短篇小说,只在6年前出过一部长篇《四季录》。这部长篇在豆瓣读书上评分不错,有8.1分。不过,这个评分统共才16个人打分,不足为凭。
不过读完《观相山》,我却觉得不比《欢迎来到人间》逊色。
(资料图)
这是一个用娓娓道来的平和语气讲述的温暖故事。用作者艾玛自己的话说,是两个生活中的怂人相互依靠、彼此壮胆的故事。他们就像生活中平凡渺小的你我他一样,一路坎坷,一路颠簸,一路前行。令我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
《观相山》作者艾玛不动声色地讲述平民故事
《观相山》的主人公是两位中年人,高中数学老师范松波和他的妻子、社科研究杂志副主编邵瑾。然后,我们慢慢知道了他们的过去。范松波有个堂弟叫范松涛,曾经是邵瑾的男友,不幸自杀辞世。后来邵瑾与松波走到了一起。松波与前妻有个女儿叫得慧。邵瑾也有个儿子叫得安。松涛有两个好朋友,大观,小观。大观出了意外死了。小观得了精神病。邵瑾也有个好朋友,律师程凌云。她俩经常一起聊天。
有意思的并不是这些人物的情感纠葛,而是叙述这些纠葛的文字风格。我一直以为,阅读是需要快感的。得不到快感的生涩文字,或者故弄玄虚的隐晦文字,都不能成为好作品。好的作品,首先要让人读得下去,给人流利、顺畅的阅读感受,从而让人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情境。《观相山》就是这样一部给人阅读快感的好作品。
在《观相山》里,作者艾玛用流利、纯净的文字,缓慢地为我们讲述这个看起来有些伤感,却实在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读书的过程,就像童年时母亲在耳边轻轻地讲述入睡童话,娓娓动听。
小说从邵瑾开头,自然而然地引出松波、松涛、得安、小观和那只八哥小黑。讲述中,作者艾玛显然非常内敛与节制,每次都点到为止,只讲一个人物的一点点事。过一会儿,又会绕回来,再给你讲这个人物的另一点点事。通过这样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渐让你看到书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观相山》的叙述是白描式的,自然、亲切、流畅,使阅读成为一种舒服的享受。只有在这样愉快的阅读中,读者才能进入小说的情境,与书中人物产生共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更值得称道的是,《观相山》中的人物,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中学老师,杂志编辑,退休老人,晚上出来练摊补贴家用的药店导购员,外出学艺的女孩,出家又还俗的中年男人,辛苦赚钱的女律师,等等等等。作者艾玛又把这些小人物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岛城无疑就是青岛,而云城显然就是大同。这就让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真实,恍若身边发生的真事。
《观相山》插图说实话,我对这些年来艺术作品中刻意虚化地理环境的做法不以为然。一个不存在的虚构地名,首先就不会让人对这个虚构地名里发生的故事产生认同。不认同故事的真实性,又如何有共情、共鸣呢?所以,成熟的作家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塑造自己喜欢的人物。比如莫言、贾平凹、王安忆,他们笔下那些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只能属于高密、秦岭、上海这样独特的地方。
邵瑾和松波以及《观相山》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群只属于岛城(青岛)的生动人物形象。吃海鲜,喝啤酒,下海游泳,逛观相山(青岛的真实地名叫观象山),部队院子,德式别墅区,温泉镇,等等等等。虽然我只去过几次青岛,但我非常喜欢那里,读到书中的场景自然会心一笑。何况青岛原住民呢?
这时,我想起了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那个似乎外星来的天才医生傅睿,生活在平民百姓够不着的优越生活中,享受着旁人羡慕不已的优厚待遇,却莫名其妙地精神失常了,令人很难看得懂,自然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了。
这些年,看多了故作矫情、莫测高深的文字,看多了深处外国的中国人的故事,难得看到《观相山》这样接着中国人地气的流利文字,便觉神清气爽,喜欢不已。
温暖才是人间的底色
当然,《观相山》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坎坷与痛苦,反映出底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现状。因为课外培训被突然叫停,松波的经济来源少了一大块,对于背着房贷、又要养老养小的这个男人来说,越发显得捉襟见肘。邵瑾虽然工作稳定,却也为是否有上升空间而烦恼。松波的父亲刚找的老伴,因为她的前夫得了绝症,不得不选择离开去照顾。得慧莫名其妙地被认定为老板的外遇情人,不得不离开岛城。得安为得慧出头,砸车打人,回部队受到处分。随着松涛过往的秘密逐渐被揭开,松波和邵瑾又都陷入痛苦之中。
围绕着这一切坎坷与痛苦的,是后疫情时代阴云笼罩的社会环境。往日的旅游胜地如今冷冷清清,一家店一家店关了门。农村的民宿也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了城里来养老的老人。最生动的是,邵瑾突然患了感冒,发起烧来,不敢上医院,让松波到药店去买感冒退烧药。夫妻两人惴惴不安的心理,社区工作人员打来的询问电话,都突出彰显了刚从疫情影响下走出来的人们的惶恐不安和惊疑不定,揭示了那种情境下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的荒唐迷茫。
所幸,作者并没有沉溺在这些坎坷与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从这些坎坷与痛苦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尽管书中写到了很多不顺心的烦恼,但这些烦恼都被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松波还是找到了一个在家给人辅导的好活,他的职称也解决了。邵瑾虽然不愿意晋升,但工作很顺利,得到上下一致好评。得慧设计的银饰居然获奖了。松波的父亲也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了出来。程凌云则被派到上海去开辟新天地。就像书中程凌云对邵瑾说的:“会好起来的。古话说得好,否极泰来。还能坏到哪里去呢?”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一咯噔:今年的年初,当最后一波疫情来临的时候,几乎谁都有一种绝望的感觉:严防死守三年,结果最后还是全民皆阳。明天呢?明天会怎样?今天回过头去看,显然每个人都想多了。否极泰来,毕竟还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今年的五一长假,我在宁波与一些工人书友分享讨论北京皮村文学小组成员的作品集《劳动者的星辰》。那些育儿嫂、快递小哥、泥水小工、摆地摊的、看大门的、仓库保管、擦鞋匠写出来的文字令人惊讶。他们虽然人生坎坷,历尽磨难,但依然有着仰望星空的梦想,依然有着善良温暖的情怀,依然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依然有着昂扬奋进的状态,令我们这些过着优渥生活的城里人汗颜无比。
从河北沧州来北京打工的郭福来写的《工棚记狗》和《工棚记鼠》最令我吃惊。那些白日里挥汗如雨的工友,回到没有窗户的简陋工棚里,居然还会养流浪狗,养无意中抓到的老鼠,给枯燥无味的打工生活增添乐趣。老鼠死去时,工友们还伤心地把老鼠安葬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管生活如何悲惨,温暖和希望是一直不能失去的。坦然面对苦难,坚定前行寻找希望,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真正的劳动者比那些刻意消费苦难的文人要高尚得多。
《观相山》插图《观相山》里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邵瑾在面馆里问程凌云:“这辈子,最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度过的?有没什么令自己感到后悔的事?”程凌云讲了她最后悔的事之后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向前看。一切向前看。”
作者艾玛在谈这部小说的创作时这样说:“这对夫妻自认为是生活中的怂人。他们相互依靠,彼此壮胆,才没有从生活里落荒而逃。他们应该也是有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沙堆的,就像诺亚有个方舟。可能他们也时常会把头埋进那个沙堆,就像鸵鸟常做的那样。不过,据动物学家说,鸵鸟把头埋进沙堆,并不是因为害怕面对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倾听来自远处的声音。”
生活中一定有苦难和烦恼,不然就不成其为生活。关键是对待苦难和烦恼的态度。被苦难和烦恼吞噬了,一味去抱怨、咒骂,你就永远走不出来。迎着苦难和烦恼而上,像松波和邵瑾那样,“相互依靠,彼此壮胆”,“认真倾听来自远处的声音”,你就一定可以走出来。
《观相山》插图《观相山》的结尾很棒。观相山路边的每棵梧桐树上都钉了一个小牌牌,上面有一个二维码。松波好奇地掏出手机扫了一扫,什么都没扫出来。后来,邵瑾从地铁站出来,也扫了两棵树上的二维码,也没扫出什么来。指望看到每棵树背后长长的故事的松波和邵瑾失望了:“想想也是,又不是什么珍稀、特别的树,终究都只是普通的梧桐树,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将它们彼此区分呢?”
是啊,《观相山》里的人物和你我他一样,都是像这些路旁的梧桐一样的芸芸众生,平淡无奇。但是,这些树和这些人即便无法区分,也一定会有着属于它(他)们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汇聚起来,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华彩篇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