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存个3年定期,今天过来才发现利率降了15个基点。”6月12日,在浦发银行北京东三环某网点内,市民周阿姨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资料图)
看到存款利率下降,是继续储蓄还是另谋“出路”,周阿姨犯了难。
6月12日,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官宣”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这是自6月8日国有大行集体宣布下调部分存款利率后,股份制银行的“组团”跟进。而上一轮集体下调发生在去年9月。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几家股份制银行主要针对整存整取2年期、3年期、5年期利率进行调整,调整后的3类产品利率普遍分别下降了10个、15个、15个基点,下调后的定期存款利率均低于3%。
利率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的形成,是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约定的利率自律上限范围内,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需自主确定实际执行标准的原则。
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管控银行负债成本势在必行。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带动其资金成本下行,为实体经济让利创造空间。
那么,银行负债端“减负”的效果能否传导到资产端?实体企业是否感受到了实际贷款利率的下降?银行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客群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银行如何增加和稳定存款资金来源,确保自身稳健经营?
多因素驱动本轮存款利率下调
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去年9月,主要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其他银行陆续跟进调整。
除政策引导外,银行自身也有调整存款利率的需求。
对于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原因,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此前表示,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去年9月,主要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其他银行陆续跟进调整。
应该说,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按市场化原则主动下调中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良好实践,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适应程度日益提升。
除政策引导外,银行自身也有调整存款利率的需求。
2020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取得明显成效,贷款利率较政策利率更是大幅度下行,但受存款定期化和银行间存款竞争压力依然较大影响,负债端成本刚性较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较去年年底继续下行17个基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和%,较去年底分别下行21个基点、16个基点、4个基点、25个基点。
按此前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为%(含),低于%将被扣分。
Wind数据显示,42家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的净息差低于%。
“国有大行、城商行整体净息差均已低于%的警戒线,对继续让利实体经济、自身可持续经营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形成挑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存款是银行负债的最主要来源,其成本管控极其重要。而密集调降存款利率,就是应对当前息差问题的一种表现。
4月,多家中小银行纷纷跟进“补降”存款挂牌利率,5月15日,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作出下调,6月,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银行业从定期存款和“类活期”的高成本存款方面着力,降低负债成本。
事实上,压降高成本负债是近几年银行业的普遍共识。
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行压降付息成本的突破口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优化资产管理规模(AUM)结构;二是继续压降两年期、三年期存款,更多向财富管理引导;三是不断优化利率授权,推动差异化定价。
今年一季度,部分银行成本管控成效已得到持续提升,存款刚性成本已呈现企稳迹象。
平安银行一季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该行不断加强存款成本管控,优化存款结构,人民币存款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未来,该行将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坚持拓展低成本核心存款,加强外币等高成本存款的量价管控,做好负债成本管理。
招商银行表示,由于持续优化生息资产与计息负债结构,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利差缩窄带来的影响。
稳息差需从资产负债两端发力
为更好稳息差,商业银行仍需从资产端、负债端协同发力。资产端需要稳节奏、优结构,而在负债端则需要继续多维度控成本。
由于净息差依然存在下行压力,因此,多措并举稳息差成为2023年下半年银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光大银行将朝着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继续着力深化存款成本经营和管理,运用市场充裕的流动性,做好全负债管理,对冲存款成本的刚性。二是着力从源头性的产品上把控负债成本,提升负债管理水平。希望通过资产负债双向的管理,更好呵护息差,为股东提供更大的回报。”6月21日,光大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彦在该行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
“当前,兴业银行主要通过自身业务结构调整尽可能稳定息差水平。资产方面加强投贷结合,在满足头部客户低成本融资需求的同时,做好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非按揭个人贷款占比,保持合理的资产组合盈利能力。负债方面进一步推动公私联动,加快场景生态圈建设,提升低成本结算性存款占比。同时,顺应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趋势,加强主动负债量价管理,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为更好稳息差,商业银行仍需从资产端、负债端协同发力。资产端需要稳节奏、优结构。“一方面,按照‘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的政策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实现信贷供需平衡,避免信贷竞争性投放下的贷款利率过度下行和资金运行效率下降;另一方面,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零售、中小微等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占比,压降收入较低的资产,强化客户分层分类和精准定价管理,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尽力稳住收益率;此外,择机配置本外币债券,优化同业、票据等资产结构,提升非信贷类资产收益。”温彬认为。
而在负债端则需要继续多维度控成本。“一是优化定期存款成本结构,促进存款量价协调发展;加强市场研判,优化同业负债的久期和客户结构,降低同业负债成本。二是积极拓展代发、支付结算、代理、托管等能够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业务;加快搭平台、建生态,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抓好资金全链条承接等,提高对公和对私客户结算资金、低成本资金占比,从源头上提质增效。”温彬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研究员李佩珈提出,银行应改善外币息差水平,特别是考虑加大有助于国家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项目信贷投放,提高收益水平。
存款端“减负”效应向贷款端传导
在LPR指导性作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下,银行存款利率下降效应已在贷款端有所体现。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近期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创造条件。
谈到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降低贷款利率,就不得不提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LPR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通畅。
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6月20日LPR为:1年期%,5年期以上%,均下调10个基点。
而在2022年全年,LPR已下调3次,其中1年期共下降15个基点,5年期以上共下降35个基点。
种种迹象表明,在LPR指导性作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下,银行存款利率下降效应已在贷款端有所体现。
“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有明显下降,从此前的%左右已经基本降至%以下。”6月20日,杭州市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财务负责人徐彤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与公司合作的银行包括北京银行、浙商银行和杭州联合银行等,其中最优惠的利率已经降到%。”徐彤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徐彤的感受并不是个例。
6月15日上午,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沃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常德首家上市的制造业企业。
“这几年,兴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利率不断下调,特别是今年,在办理业务续做时,银行主动为企业调低了利率,从最初的%已经降至了现在的%。”飞沃科技董事长张友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友君回顾创业以来的情况,不无感慨。自2018年兴业银行常德分行为飞沃科技发放了首笔贷款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在企业面临资金缺口、受疫情冲击、拓展国际市场等重要发展关口,兴业银行常德分行都及时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目前,兴业银行已为企业集团及子公司提供授信敞口达亿元,为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票据融资、支付结算、国际业务等多种产品和服务。
《金融时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银行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普遍在%至%之间,甚至有银行对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贷款利率低至3%以下。
近日,中信银行桂林分行为桂林市锐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设计了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方案,以企业专利权为质押物,对公司3个知识产权进行质押登记,并通过自治区“桂惠贷”,以2%的优惠利率为企业发放纯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500万元,较一般业务贷款利率优惠了3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较去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处于历史地位。
关于贷款利率的下降,在各银行披露的数据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光大银行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该行新投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46个基点。
截至2022年末,民生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发放利率%,同比下降47个基点。
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银行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有三个有效办法。一是继续通过压降定期存款点差、管控高成本的长期限定期存款续做规模、设定类活期存款阈值、规范同业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方式来继续降低存款利率,为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更大空间;二是积极推动减费让利,规范各种收费行为,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等,更好惠企利民;三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以低成本的资金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对外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银行在《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下一阶段,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银行下一步应如何落实政策要求,继续合理让利实体经济,确保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一方面,要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贷款、绿色金融贷款、住房租赁项目融资贷款、科创贷款及其他重点领域贷款的支持力度,持续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补贴;另一方面,根据近期利率走势,兴业银行贷款投放利率会进一步下行,从而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上述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在温彬看来,银行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有三个有效办法。一是继续通过压降定期存款点差、管控高成本的长期限定期存款续做规模、设定类活期存款阈值、规范同业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方式来继续降低存款利率,为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更大空间;二是积极推动减费让利,规范各种收费行为,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等,更好惠企利民;三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以低成本的资金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融资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未来将继续发挥好融资主渠道作用,助力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首先是确保量的增长,继续保持新增信贷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的支持,如科技创新、高技术制造、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事关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的领域。其次是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这既有利于自身稳定净息差水平,也是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最后是要深化金融助企稳岗扩岗长效机制,加大对个体工商户、货运物流从业者、新市民等稳岗扩岗重点人群的支持力度。”李佩珈提出。
银行存款竞争格局面临重塑
存款利率的下调可能意味着银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竞争赛道,银行存款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将向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科技提升等方向倾斜。在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主动负债能力,特别是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捕捉客户个性化需求。中小银行要聚焦本地、加大客户深耕和下沉,走“小而美”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如何稳定存款资金来源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新考题。
有业内人士提出,存款利率的下调可能意味着银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竞争赛道,银行存款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将向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科技提升等方向倾斜。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发现,以往高息揽储的方式已不再可行,通过赠送‘米面油’揽储很难获得优质客户。长远来看,还是要加强自身揽储核心竞争力建设,依靠长期稳定客户吸收存款。”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直言。
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在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主动负债能力,特别是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捕捉客户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做好现有客户的维护和挖潜工作,加强与核心客户合作,实施链式获客,抓住源头性资金和项目资本金,提高资金沉淀率;另一方面,提高金融科技能力,通过场景化建设、拓展渠道平台等方式建设金融服务生态圈,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客户黏性。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客群基础和负债基础更加薄弱,长期依赖高收益产品揽存,降低收益将对其获取存款带来更大挑战。在存贷款利率整体下行环境下,平衡好自身负债稳定性与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中小银行要聚焦本地、加大客户深耕和下沉,走‘小而美’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加大金融科技应用,降成本、提效率、稳运营。”温彬认为。
“中小银行吸储能力相对弱于大型银行,在存款利率降低后,需要更多地通过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带来的资金沉淀来稳定负债来源。同时,中小银行也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经营风险管理,聚焦自身优势服务零售客户群体,推动自身在负债稳定性和保持合理净息差之间有效平衡,在实现稳健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