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深度 > 正文

IPO雷达丨深圳志橙股份冲刺创业板,3年业绩大增6倍 当前聚焦

2023-06-28 04:58:06 来源:深圳新闻网

6月26日,深交所正式受理了深圳市志橙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橙股份)创业板上市申请。本次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2000万股,募资总金额为8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志橙股份成立以来主要研发、生产、销售用于半导体设备的碳化硅涂层石墨零部件产品,并提供相关碳化硅涂层服务,主要产品可用于碳化硅(SiC)外延设备、MOCVD设备、硅(Si)外延设备等多种半导体设备反应腔内,公司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及泛半导体领域。公司已成为半导体设备用碳化硅零部件领域的国内领先企业。


(资料图)

志橙股份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公司主营业务,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公司拟募集资金投向SiC材料研发制造总部项目和SiC材料研发项目,扩大主要产品生产产能,以满足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并进一步加大在新产品和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多样性和丰富度。此外,公司拟募集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和科技储备资金,将有效补充运营资金,为公司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招股书截图

业绩3年增6倍

根据QY Research统计数据,2021年,CVD碳化硅零部件全球市场前六大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接近70%,志橙股份以2.02%的市场占有率跻身全球第十,为前十大厂商中唯一的中国厂商;2021年,CVD碳化硅零部件中国市场前四大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接近80%,较全球市场集中度更高,志橙股份以9.05%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五,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招股书显示,志橙股份经营业绩实现高速增长,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248.92万元、11,913.20万元和27,591.31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50.42万元、5,145.75万元和11,474.76万元。

图源:招股书截图

志橙股份表示,2021年,公司产品经过市场推广及客户验证,在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项产品销售规模均快速提升,营业收入快速增长。随着产品产量上升,产品单位成本在规模效应作用下大幅下降,20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由72.77%提高至78.15%。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带动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3,595.33万元,增长率为231.89%。

图源:招股书截图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带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需求快速增长,志橙股份SiC外延设备零部件收入大幅增长8,560.94万元;同时,公司涂层服务质量获得客户认可,服务数量大幅提升带动涂层服务收入增长4,376.02万元。2022年,公司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2021年增长122.99%。

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分类。图源:招股书截图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志橙股份的综合毛利率保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公司营业毛利分别为3,092.00万元、9,309.58万元和21,657.45万元,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2.77%、78.15%和78.49%。

图源:招股书截图

志橙股份在招股书中也作出了相应的风险提示,指出在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较快,盈利能力较强,半导体行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半导体行业受国际经济波动、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影响,其发展往往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毛利率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志橙股份原材料采购占公司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8.55%、55.06%和53.50%,原材料主要包括石墨材料和涂层材料(包括硅源材料、碳源材料及辅助气体)。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锂电、光伏太阳能等领域对特种石墨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供给低于需求等因素影响,石墨材料市场价格呈现一定波动。

报告期内,公司石墨材料采购价格分别为57.88元/千克、80.05元/千克和83.28元/千克,呈上升趋势。以2022年度公司毛利率78.49%为基准,按2022年度自制产品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31.84%测算,若直接材料平均价格上涨30%,公司毛利率将下降1.82个百分点。如果未来石墨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将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宏观因素变动也可能影响志橙股份的下游市场需求。

招股书中显示,志橙股份产品和服务主要客户为半导体及泛半导体领域设备厂商、外延片厂商、晶圆厂商。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规律、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国内半导体及泛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相关产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与下游景气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未来下游行业景气度下降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从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来源:读创财经

审读:孙世建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