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国家地理》杂志要停刊了!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近日《国家地理》裁员的消息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本月28日, 该杂志解雇了最后一批专职撰稿人,之后杂志内容将外包给自由撰稿人编写或由编辑组稿完成。
【资料图】
此外,媒体还披露了《国家地理》杂志上月致员工的内部信,信中称,为进一步削减成本,从明年开始,《国家地理》将不再以纸质版形式出现在美国报刊亭,明年将停发纸质版杂志。
不过,截至目前,《国家地理》暂未发布官方通报。
创刊135年
曾拥有超7亿读者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地理》创办于1888年,迄今为止已经创刊135年,是世界上唯一一本持续创作超过100年的期刊杂志。
《国家地理》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其公开信息显示,该杂志提供多达43种语言内容,覆盖了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共计约7.3亿读者。
在基金君看来,《国家地理》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理范畴。
1985年,它使用了摄影师Steve McCurry拍摄的阿富汗难民——一个用绿色眼睛瞪着镜头的阿富汗小女孩作为封面,引起全球轰动。
后来《国家地理》还试图寻找这个小女孩。2002年,阿富汗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是当年的小女孩。
图源:《华盛顿邮报》
此外,《国家地理》电视台制作的内容,还曾获得一次奥斯卡奖和两次奥斯卡提名,此外还获得过130多座艾美奖和众多影视媒体专业奖项。
《徒手攀岩》获得91界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然而,这本拥有135年历史的杂志,见证了大众媒体最辉煌的时光,也见证了纸媒的迅速衰退和数字信息的崛起。
在数字媒体的高速运转时代,《国家地理》仍代表着传统媒体运作的极致。它精益求精,每篇报道的采访、研究、摄影与写作往往耗费数月时间,被视为活化石一般的“手工艺产品”。
在过往岁月里,《国家地理》是专业、理想与浪漫的代名词。而基金君年轻时的梦想就是能成为《国家地理》杂志或者《Lonely Planet》的撰稿人。没想到,梦想还在,实现梦想的地方已经没有了……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已经很难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在一本纸质书上。正如《华盛顿邮报》评论称:“这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杂志,在对科学和自然世界进行了135年的调查之后,进入了另一个困难阶段。”
过去十年两度易主
2015年,21世纪福克斯公司宣布收购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双方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国家地理合作伙伴”的营利性合资企业。其中,福克斯拥有73%的股份,国家地理学会拥有27%的股份。
《国家地理》被收购后,就开始大幅度裁员。到2019年,迪士尼完成对21世纪福克斯大部分的股权收购后,《国家地理》又成了迪士尼媒体矩阵的一部分,但仍没有摆脱裁员的命运。
此次裁员是2015年以来的第四次裁员,上次裁员发生在去年9月,解雇了6名高级编辑。
2023年6月裁员19名,涉及编辑、撰稿人以及播客部门。在全球裁员大潮下看似不值一提,但却颇具象征意义。
《国家地理》发言人针对这次裁员表示:“人事变动不会削减我们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反而可以让我们更灵活地讲述不同的故事,并可以在多个平台上满足我们的受众。变化会给故事带来负面影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感慨到:“就像《国家地理》杂志记载的即将灭绝的濒危物种一样,《国家地理》杂志一直在无情地走下坡路,在日益无情的生态系统中努力保持活力……在数字媒体的光速世界里,《国家地理》几乎是一种手工产品:一本月刊,其照片、图表和文章有时是数月研究和报道的结果。其没落也标志着一个时代落下帷幕。”
美国多家媒体大规模裁员
值得注意的是,除《国家地理》外,其他美国著名媒体机构近期都出现大规模裁员。
据《纽约时报》报道,目前正值媒体行业动荡时期,包括Buzzfeed、《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Vox media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在内的众多新闻媒体都在被迫进行裁员。
去年11月,CNN实施年内第二轮裁员,被裁掉的员工达数百人。去年12月,美国数字媒体公司BuzzFeed宣布裁员12%。今年5月,经营网络和广播平台的美国Vice媒体集团在宣布裁员后申请破产。
此前,《纽约时报》公司同样面临转型问题,形势非常严峻,在完成它的转型之路后,该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的数字业务收入首次超过纸媒业务收入,2022财年全年新增用户超过100万。
而如今,纽约时报公司、新闻集团等大型出版商拟组建联盟,以应对人工智能对该行业的影响。
据报道,纽约时报公司、《华尔街日报》母公司新闻集团、Vox Media、Conde Nast母公司Advance、Politico和Insider母公司阿克塞尔·斯普林格以及Dotdash Meredith母公司IAC的高管和律师们讨论了成立这样一个组织的可能性。
纸媒日渐式微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媒介方式不断丰富,“文化速食”现象仍将持续存在。正如《国家地理》将内容创作“外包”给自由撰稿人一样,世界在变,环境在变,平台在变,但持续创造优质内容的人却永远是这个行业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