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半年节点到来,近期杭州银行、浙商银行等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引发市场对银行资本饥渴程度的关注。
(资料图片)
财联社记者根据东方财富、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等机构信息,对上半年银行体系在债券市场补充资本金情况进行梳理发现,二永债发行数量同比去年萎缩超六成,但专项债发行翻倍提速,不同区域和机构呈现明显分化的状况。
东方财富choice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体系共发行38笔二永债,金额总计3413亿,对比去年同期的5521亿,大幅缩水62%。在发行机构上,国有大行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16日,已有包括辽宁、黑龙江、广西、宁夏、内蒙古、安徽等多地发行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达到1288亿元,相较2022年全年的630亿元增幅已达104.4%,发行速度明显加快。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认为,银保监会今年出台的资本新规即将生效,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压力增大;同时,中小银行净息差压缩幅度较大,内生盈利能力下降,导致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相对不足,而未上市的中小银行缺乏通畅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对地方资本补充专项债较为依赖。
二永债发行为何萎缩?发行难度有所加大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分别发行了2938亿、475亿,明显少于去年上半年的3821亿、1700亿两组数值。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财联社表示,由于大行在二永债发行中占据主导,上半年发行萎缩的原因主要是大行对资本金的压力下降所致。
分机构来看,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分别为2250亿、300亿,少于去年同期的3100亿、1300亿,两项均减少千亿规模。
与资本充足的大行相比,中小行息差受压,补充资本的压力并未减少。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2023年一季度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四季度的1.91%下降0.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较去年末分别变动-20BP、-16BP、-4BP和-25BP。
以农商行为例,截至2023年3月底,净息差仅为1.85%,相比2018年底的最高点下降了1.17pcts,其自身盈利能力的下降导致内生性的资本补充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缺血的中小银行想发债补充资本,但是面临市场压力巨大。
中信证券报告认为,由于资本新规即将生效,考虑到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且银行自营整体投资结构中二级资本债占比较小,因此整体抛售压力有限,但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面临的抛售压力和发行压力将会更大。
同时,年初以来,数量不断增多的二级资本债提前不赎回事件也加大了市场的担忧,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的风险有所加大,其发行难度进一步增大。
1月5日,由于再融资难度较高,银行无法发新债替换赎回的旧债,九江银行发布公告称,对其发行的2018年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18九江银行二级01)不行使赎回选择权,由于是2023年首例银行二级资本债不赎回案例,对市场影响较大。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认为,2020-2023年6月,银行次级债发行逐步缩水,尤其2023年表现堪忧,已近年中,但发行量仅有3062亿元,约为前三年每年发行量的四分之一,进一步体现出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困难。
中小行突破点在专项债入股?
数据显示,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35%,较年初下降了41个BP,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6%、12.39%、11.94%,分别较年初下降21BP、22BP和24BP。从绝对值来看,显然城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
6月26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撰文称,近年来不少银行发行了资本补充工具,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些工具大多数又是由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互相持有,这带来风险仍然局限在金融系统内,这点很不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中信证券认为,通过发行专项债,中小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提供更多的贷款和服务,从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并且帮助中小银行稳定其资本结构,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从而有助于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据中信证券统计,截至2023年6月16日,已经发行了43只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专项债券,总规模达到3865亿元,其中2023年截至6月16日,发行规模已达到1288亿元,相较2022年全年的630亿元增幅已达104.4%。
从区域分布来看,自2020年以来共有22个省份发行过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专项债,累计发行规模最大的省份是辽宁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796亿元、426亿元、362亿元。
中信证券认为,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专项债支持显得越发重要。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建议可以利用专项债来增加一级资本,采取间接入股的方式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此外,他们还可以将转股协议存款作为其他一级资本,通过转股后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