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CWW)近日,在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5D工作组(ITU-R WP5D)第44次会议上,国际电联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简称《建议书》)。该建议书汇聚了全球6G愿景共识,描绘了6G目标与趋势,提出了6G的典型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
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书》作为6G纲领性的文件,为全球6G的发展起到了宏观指引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书》中明确提出6G六大场景,分别为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与5G的三大典型场景:eMBB、mMTC、uRLLC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强和扩展,对行业而言极具挑战性。为何会提出六大场景呢?在杨光看来,这是为了能进一步拓展移动通信的业务边界,“因为大家认为传统的移动通信市场、技术或已到达‘天花板’,因此行业希望能拓展6G的业务能力,服务更多的内容。如泛在连接方面,运营商可能会通过技术手段将目前覆盖困难的地方实现网络覆盖;另外,如果运营商具备某种通感一体的能力,就有可能为企业提供新的服务,拓展业务边界,进而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对于6G网络的覆盖的方式,杨光猜测,地面网络由传统的基站来实现,但对于人烟稀少的地区,可能会通过卫星来实现。“但该技术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这需要通信行业技术专家等共同讨论、评估来定性。”关于6G的早期部署,杨光推测如果按照既有的节奏走,首批6G网络可能出现2030年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书》定义了6G的15个能力指标,即连接数密度、移动性、时延、可靠性、定位精度、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区域流量密度、感知相关指标、AI相关指标、安全隐私韧性性能指标、可持续性性能指标、覆盖、互操作。“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新型科技的兴起,6G的能力指标也有了相对的提升。”杨光称,“相关指标如何定义,具体要求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这为运营商、研究机构、设备商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做到最优,需要产业链共同协作,突破难点、痛点。”
除此之外,6G标准的技术路线仍是未知,但提前进行专利储备、知识产权储备很有必要,可以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值得深思的是,杨光特别提到,从产业界发展来看,存在出现多个6G标准版本、割裂全球产业生态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韩国等国家地区的5G发展相对较快,欧洲缓慢。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后续的6G市场需求和技术路线选择产生影响,与当前的地缘政治风险叠加,造成6G标准和产业出现分裂的风险。这需要国内产业界有意识地缩小国内外的产业差距,尤其是运营商‘走出去’,把中国积累的经验带到国外,帮助国外加快产业发展,缩小中外差距,从而减少因产业发展结构不一,导致的产业分裂风险,若一旦出现产业割裂,“走出去”也可为中国产业界撑起更大的市场空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