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校作为教育、人才、科技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有力的行动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扎实的实际成效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践行“四个服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新模式,努力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夯实成果转化基础
(资料图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教育、人才、科技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有力的行动举措、扎实的实际成效,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长期以来,合肥工业大学把推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面对新使命新要求,如何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学校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激发发展潜力与创新动能。学校全面深化综合考核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定式,形成了立德树人以教师为重心、能力培养以学生为重心、科学研究以价值为重心的新评价体系。在年度考核时,聚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书育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指导创新创业和科技学科竞赛。学校摒弃数论文、数项目、数奖励的数量导向模式,将成果的影响和价值作为最主要的考核因素,既克服了过去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又避免了科研上的“短平快”行为,让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凝心聚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精耕细作产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中,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创建了新兴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空天系统管理等多个交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瞄准国家重大工程“卡脖子”问题,切实发挥传统学科优势,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重大装备工程管理、新材料等新学科新领域新方向建设。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深度参与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目前,学校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仪器、管理科学等一批优势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形成了“高原之上筑高峰”的学科发展态势。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现实转化条件的成果,更需要紧盯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学校聚焦“大国重器”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坚实的研究创造能力,在原始创新等一批关键领域和核心竞争指标上接连取得重要突破。学校科研成果先后应用于“天问一号”“嫦娥五号”以及神舟飞船、长征火箭、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之中。这些成果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在解决关键工程技术难题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为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打牢了基础。
“合工大”模式提出产学研合作新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如何真正了解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找准困扰行业的共性问题,让学校产出的科研成果不仅具备转化条件,还对企业真正有用,并产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力?学校创新性构建起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为高校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从点对点、碎片化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变。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协同创新活动,在传统产学研合作中,往往会存在点对点、碎片化、无统筹、无计划的现象。单个企业在科研生产一线遇到了具体问题,单线联系高校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问题解决了,合作往往就到此结束。“合工大”模式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等开展行业“卡脖子”难题、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攻关。在这一模式下,高校与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对当地企业进行摸底调研,从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中总结整理出产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并将需求“传导”回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线,通过招标立项、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专家团队攻关产业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
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政府、高校以及科研团队在各自的任务目标上存在差异性,因此,通过多主体协同实现多任务目标统一至关重要。在“合工大”模式中,学校从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中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命脉,优化学校和政府资源,通过技术、产业、资本和市场有组织的融合,将企业、政府、高校及其科研团队的目标统一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实现了地方政府、高校、产业企业多主体之间的主体协同、战略协同和知识协同。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安徽省内的安庆、蚌埠、黄山、芜湖等11个地区成功推广,每年设置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规模超亿元,并与当地的产业结合,拓展出各具特色的新形式,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家战略引领下的产学研共生生态。创新体系是全链条的,作为高等院校,要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开展攻关。但如果原始创新与产业创新在对接上出现断层,产学研合作自然就无从谈起。“合工大”模式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进一步明确了协同创新方向,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共生生态。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学校已与50多家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数百家,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学校与合肥市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已与国内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1个,累计培育、孵化企业140余家,其中27家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安徽省366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0亿元。
发挥综合优势助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合肥工业大学诞生、成长于安徽,始终扎根江淮大地、厚植深耕这片沃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了重要贡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给学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命题。当前,学校必须进一步提升站位,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作出新贡献。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校近80年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响亮品牌。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重大需求,学校以“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引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深化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将高校理论基础扎实、学术眼光超前、科研能力过硬的人才培养优势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紧密融合,共同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教研一体、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学校70%以上的毕业生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行业,其中一大批毕业生在江浙沪皖地区相关重点行业成长为领军与骨干人才,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速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越,高校要秉持“战略协同、聚焦重点、共商共建、市场为先、开放共赢”的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持续突破。学校将发挥在集成电路与微电子、先进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大健康、自然环境保护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一个城市一个特色,一个百强县一个主攻方向”为目标,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共享需求与成果,实现政策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构建多要素融合的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更好地释放科技创新成果活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打造全链条一体化合作平台。针对长三角地区相关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不断拓展“合工大”模式辐射面,联合区域重点行业企业共同打造“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孵化”相融合的全链条一体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方向,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与长三角各区域及龙头企业持续深化合作,与上海浦东、江苏常州、浙江金华等地区,通过校地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形式,围绕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一大批成果实现转移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余其俊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