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特种兵式”旅游热度未消,沉浸式、慢节拍的Citywalk又在城市青年中流行开来。在北京,一批开在古建中的精致咖啡店成为时尚人士的首选打卡地。
走进这些咖啡店,你能感受到厚重历史与潮流文化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在潭柘寺景区梨树院的加福咖啡馆,古刹的清幽伴着咖啡的浓香,足以让人得到精神小憩;一家名为莲咖啡的咖啡馆,位于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执勤用房,闲坐其中便可感受北京城从古至今的文化变迁……古建与咖啡的跨界混搭相得益彰,既探索出古建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古建是凝固的历史、时代的缩影,北京在这方面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数据显示,本市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处,而没有被记录在册的名人旧居、历史遗迹更是数不胜数。时光步履不停,让人愈发珍视这笔历史的馈赠,也让一个问题愈发凸显: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建?铁将军把门,长久疏于养护缺乏人气,必然扛不住风吹雨打;“养在深闺人未识”,终究抵不住记忆的流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活起来、用起来,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是更好的破题方向。就如上述这些咖啡店,店主接手古建之后都要边住边修,而当古建与现代生活融通,其承载的历史底蕴和城市文化,也就春风化雨般地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
从国际经验看,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准。包括北京在内的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都在古建活化利用上用功发力。除了咖啡店,北京一些地区也进行着其他探索。西城主打“会馆有戏”品牌,以历史悠久的会馆为载体,汇聚北京优质演出资源,着力探索传统戏曲的时尚表达;雁翅楼、万松老人塔小院、林白水先生故居等开起书店,回龙观玉光寺去年还破天荒开了一场音乐会……这些因地制宜的尝试让古建变为文化客厅,拓展了文化服务的人群范围,也于无形中培厚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底色。
当然,“古建+”也非易事,有人总结出流程报批、资金投入、投资回报三大主要痛点。从成熟案例来看,破解“‘死保’易,活用难”的尴尬,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从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其中。同时,古建修复修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真正懂行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较少,主管部门和专业协会需要发挥更多作用,做好盘活资源和推广培训工作。总之,有人气的建筑才是活的建筑,在严把关的基础上多开“脑洞”、多做帮扶,才能吸引更多业态融入其中。这既是为历史负责,也将点缀城市生活。 (崔文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