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瀚的典籍当中,这本书也许是最独特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的作者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却以口传的形式,留下了这部千古杰作。
他是一位最普通不过的平民,尚未出家,却得到了禅宗五祖所传的祖师衣钵。
历代禅宗祖师、佛门大德的著作皆不可称“经”,他留下的唯一著述却被后世人顶礼膜拜,尊称为“经”,得到和佛祖一样的荣光和待遇。
他,就是被称为“肉身菩萨”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他的著作就是中国佛教僧人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六祖坛经》。
01
《六祖坛经》:一定要读的人生教科书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曾经列出中国人必读的九本书,其中就包括这一部《六祖坛经》。
钱穆先生甚至把此书与《论语》《老子》放在三足鼎立的尊贵地位。他指出:
《六祖坛经》乃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宋朝两代理学家之语录,也是受了此影响。
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慧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大变例。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谈论《六祖坛经》时说的:
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比如《六祖坛经》,中国人很好的人生教科书之一,是人生必读书。
读不懂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读过,完全懂不可能,但将来遇到人生困境,这些话总会想起来。
前几年,清华、北大的领导各自邀请几十位国内知名教授给本校学生开一份大学生阅读书目——
非常巧合的是,两校邀请的教授都把《坛经》列为大学生阅读参考书目,倡导当代的年轻人,也应该读一读《六祖坛经》。
有人说:
少年青年读《论语》,知道要做什么;
中年读《道德经》,知道不要做什么;
老年读《六祖坛经》,知道要去哪里。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化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得等到那个年纪才去读,只要你识字,随时都可以,而且越早读越好。
以《坛经》为例,无论是否理解,都应该尽早读一读,定获益匪浅。
02
慧能大师:从砍柴樵夫到禅宗六祖
要认识《六祖坛经》,首先要认识六祖慧能。
根据《六祖坛经》的记载,慧能本姓卢,父亲本来是范阳人,被流放到了岭南。惠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和母亲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
偶然听人诵《金刚经》,有悟。公元672年,六祖辞别母亲,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惠能初见五祖弘忍,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山中礼拜,所求何物?”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今故远来礼拜。不求别物,惟求作佛之法。”
五祖听了后,便略作指责地说:“岭南人无佛性,为何还要求作佛!”
惠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岭南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不同?”
五祖略略吃惊,还想和他共议,看见左右有人,就没有再多言,发遣惠能,让他随众做杂务,终日舂米。
在惠能进寺八个月后,有一天,五祖召集门人,命人各呈一首偈语,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在廊上写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后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随后略作赞叹,让大家念诵。
惠能见此偈后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他请人在神秀的偈边写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惠能此偈,心中震动不已,但不露声色,用鞋子将偈擦去,对众人说:“此亦未得了。”就叫他退下。
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了没有?”惠能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哉。”
五祖以杖三击碓石而去。惠能会意,三更来到五祖房中,五祖给他说《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彻悟,说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
于是,五祖就付衣法给惠能,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念偈语: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劝他最好藏起来,避免其他僧人来争夺。等到时机成熟再公开宣扬佛法,并教他“衣止不传”。于是六祖携带衣钵,得法而去。
六祖来到岭南,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队间度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才公开露面。
这年正月初八,六祖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那里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当时因“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僧人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一语道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知道此乃五祖传人,请为上座。
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汇集当地高僧为六祖剃度。二月初八,又由智光法师主持授具足戒。
次年春,六祖离开法性寺,北上到韶州宝林寺(今韶关南华禅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宝林寺,六祖传教说法长达37年。他的言行后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
标签: